来源:掌上曲靖
大竹重庆鱼(Chungkingichthys tachuensis)
■分类位置: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古鳕目,褶鳞鱼亚目,重庆鱼科,重庆鱼属,大竹重庆鱼。
(资料图)
■化石产地:四川省大竹县溪口乡青杠坡、大竹县团坝公社。
■层位与时代:重庆群沙溪庙组,中侏罗世。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苏德造,1974年。
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如果把这段时间换算作一天24小时,我们现代人类就出现在最后的0.1秒里。这样看来,鱼类的历史要比我们人类的历史悠久得多。其中,在重庆自然博物馆里,就保存有一条生活在1.5亿年前的鱼,它就是大竹重庆鱼。它生活在中侏罗纪时期,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鱼化石之一,整个化石鱼,形体完整,立体感强,至今人们仍然可以在化石上看到它的头、唇、眼、鳃和身上栩栩如生的鳞片。
大竹重庆鱼的化石正型标本保存于灰白色细砂岩中,标本呈立体方式保存,故可观察其全身。鱼体大,全长约为40厘米至70厘米,个体较大,呈长纺锤形,最大体高在胸鳍和腹鳍之间或在背鳍起点处。头长小于体高,头顶部较平宽,吻部较圆钝,口裂深而大。眼眶很小,位置较靠前,有鳃盖前骨,鳃条骨数目较少,第一条鳃盖骨呈三角形,舌颌骨近乎垂直。尾鳍为半歪尾形,残留较长的鳞叶,尾鳍分叉深而大。鳞片较厚,重叠区较宽,是发洪水时被冲到大竹县的,被采石的工人们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消息传到成都地质学院(后改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后,罗岚、李鑫源两位老师十分高兴,他们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反复与四川省博物馆沟通,终于打动了四川省博物馆的同行和领导,同意把大竹重庆鱼化石连同合川马门溪龙一起移交运回到博物馆研究展出,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标本编号是000555。后来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鱼类专家苏德造先生研究后,在1974年的《四川侏罗纪的褶鳞鱼类化石》一文中,在对9块鱼化石标本研究的基础上,新建了重庆鱼科、重庆鱼属、大竹重庆鱼新种。苏德造先生研究认为:重庆鱼类是属于古鳕鱼目、褶鳞鱼亚目的一类,它们是盾皮鱼的后代,是一种在鱼类进化史上属于另类支系的鱼种。
重庆鱼具有许多古鳕类的特征,例如它的吻部有后吻骨,把鼻骨分开,上颌骨有眶后部等,根据以上几点可知它应归属于罗美尔(Romer, 1966)的古鳕目 (Palaeonisciformes)。重庆鱼在某些形态特征方面与孔鳕相似,但另一些特征又与褶鳞鱼相似,这说明它与二者均有密切关系。重庆鱼的上颌、前鳃盖骨感觉沟、尾鳍的鳞叶都显有原始性的征状,这与孔鳕较为接近。但另一方面,由于重庆鱼的个体较大,次眶骨十分向后扩张,完全覆盖前鳃盖骨等特点却与褶鳞鱼颇为相似。此外,据采集者告知,重庆鱼产于侏罗纪重庆群,其地质时代仅比褶鳞鱼科的稍晚,所以重庆鱼不可能起源于褶鳞鱼科,而它很可能在从孔鳕科进化为褶鳞鱼亚目的过程中,代表了一个与褶鳞鱼科较接近的分支。如这样,则可知重庆鱼早在三迭纪早期就在海水中有其先驱产生,至侏罗纪中期则大为繁盛,由海水进入淡水。
背景知识
古鳕目、褶鳞鱼亚目介绍
古鳕目(Palaeonisciformes):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中最原始的一目。背鳍一个,尾歪型,体多覆有菱形珐琅质硬鳞,头部膜质骨发育,表层有珐琅质。有锁骨,无间鳃盖骨,上颌骨发育,与前鳃盖骨固着联结,口缘具锥形齿,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中泥盆世至早白垩世、石炭纪、二叠纪最繁盛,吐鲁番鳕复原图中国新疆二叠纪的吐鲁番鳕(Turfania)即属此类,浙江等地的二叠系中也有发现。
褶鳞鱼亚目(Ptycholepoidei):褶鳞鱼亚目是古鳕目的一个亚目。体呈纺锤形,尾鳍半歪型,深分叉;悬挂器几乎垂直;头顶膜质骨具有显著的近乎纵行的釉质嵴;鳃盖骨颇大于下鳃盖骨;第一鳃条骨很扩大;次眶骨很发达,通常覆盖前鳃盖骨;鳞片长大于宽,具有发达的纵嵴或斜嵴。代表属褶鳞鱼,通常产于欧洲中三叠世至侏罗世海相地层,也产在北美晚三叠世淡水沉积物中。在中国四川盆地重庆群沙溪庙组产有与褶鳞鱼属相近的渝州鱼(Yuchoulepis)和重庆鱼。
杨飞燕
标签: